前幾天,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又火了一把,原因是校長念錯字。
5月4日,北大校長林建華,在北大120周年校慶致辭時,把“鴻鵠(hú)志”念成了“鴻浩(hào)志”。此事一出,引起軒然大波,林建華本人立刻成為網上輿論狂歡的消費對象?!傍欩]志”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陳涉世家》,原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大家在初中的時候應該都背過,是必考知識點。雖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讀錯字是人之常情。但是堂堂北大校長,把初中生都知道的“鴻鵠之志”讀成“洪浩之志”,確實太過諷刺。雖然后面林校長寫了一封誠意滿滿的道歉信,并表示會努力修煉文字水平,但這讀錯字的印象卻是抹不平了。
而且后面有細心網友扒出,林校長在致辭中碰到這個字的時候,沒有直接念出錯誤讀音,而是卡頓了很久,才念出來,因此被懷疑稿子可能不是他本人所寫。而且,林校長在這篇致辭里念錯的詞,不止“鴻鵠”一個,還把“莘莘(shēn shēn)學子”讀成了jīng jīng學子。
其實在公眾場合讀錯字也不是林校長的“專利”。
同樣是在北大,2012年楊冪宣傳《志明與春嬌》的時候,曾將“莘(shen)莘(shen)學子”讀成“辛(xin)辛(xin)學子”,這就不說了,這兩個字確實很容易讀錯,還有一次她在一個時尚節目當中,指著自己腿腳之間的部位生生說成是腳luo,讓觀眾無語。還有一個女神包袱更重的明星,劉詩詩,應該蠻多人都看過《步步驚情》吧,詩詩在里面也算是儀態萬方,綽約多姿,但是在發布會現場播放的片花當中,劉詩詩竟然把女主臺詞“每當我沮喪的時候”念成了“且喪”,這樣低級別的錯誤,讓人瞬間出戲。
公共人物犯錯確實很容易被放大化,大家會覺得不應該,難道校長致辭的稿件不是自己寫的嗎?嗯,當然可能不是,那就算不是,難道在講話前不應該過一遍稿,熟悉一下內容嗎?這就有待考證了,到底是時代問題還是態度問題。包括演員也是一樣的,在聚光燈下出錯也是十分尷尬了。那我們作為普通人就擁有出錯的權利了嗎?

放到公司來看,首先我作為一個老師,平時上課或者課后做練習都算得上是與學員的直接接觸,那我上傳的課件和練習題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我的水平和專業度,出現錯誤,然后被學員指出的話,我可能就會有點臉疼了,我也確實疼過,之前做一個詞匯測試的時候,有一個答案設置錯了,而且是第一題。當然是有一些特殊情況,也在群里解釋過了,我不知道買賬的人有多少,那次測試最后是收到了94份答卷,但是影響總歸是不好的,所以之后做的測試鏈接我都會反復檢查確認,杜絕這種情況再次發生。那其他部門,相比之下,編輯也算是高危崗,因為做的是門面工作,技術的代碼出錯的話,整個程序可能就不能運轉了,財務如果出錯的話,我們的工資可能就得多幾個零或者少幾個零了。。。
其實,說到出錯,不得不提一下“墨菲定律”,它產生于美國,事情發生在1949年。
一位名叫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認為他的某位同事是個倒霉蛋,不經意說了句玩笑話:“如果有件事情可能被弄糟,那你肯定就會把它弄糟?!惫黄淙?,這位負責裝配儀器的同事,后來果然出錯了,把一套16件“加速表”統統都裝錯了,驗證了墨菲的這句玩笑話?,F在這句笑話逐漸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變成各種各樣的形式,其中一個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么小,它總會發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币簿褪牵阂?、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二、所有的程序都有缺陷;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所以,我想說的很簡單,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是這不是我們出錯的理由,做一件事情要么做好萬全的準備,要么就要承擔可能出錯的風險。這種風險人人都不喜歡,還不如扼殺在搖籃里。